小时候太顺利,长大后就变得很艰难,从宠爱到忽视,有些人一直没学会如何真正长大。
有一位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已经在家靠父母养活十年了,他的心情一直不太好。
本应在人生最好的年纪开创一番事业,没想到毕业那年却成了家里蹲。每天的生活就是:中午才起床,靠玩游戏和刷短视频来消磨时间。一提到找工作,就闹着不肯。
网上的讨论很快让他成为了焦点,评论区的意见也分成了两派:一些人批评他“自暴自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被时代遗忘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学历很高却没什么成就,是他们不够努力,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但是,真正让人疑惑的是:他只是因为不够努力,还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就已经种下了失败的种子?
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个毕业生小李的经历,反映了现在很多年轻人面临的难题。
2015年,他以全系前10%的成绩毕业,但谁也没想到,入职七天后因被主管批评而辞职回家。
这一所谓的“短暂休息”竟然延续了十年之久,期间他用父母的退休金不断购买游戏装备和外卖,自己几乎从不出卧室。
当爸爸妈妈劝他时,小李竟然威胁说要割腕,还写了封满是血的手写信:“如果你们逼我,我就去死。”
但是要明白,这个情况并不罕见。根据中国科普网2021年的调查,我国有500万“宅男女”中,63%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不乏985和211高校的毕业生。
他们虽然出身条件优越,但在遇到现实挑战时却往往轻易退缩。这些“高学历巨婴”的出现,揭示了当前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大家现在回想小李的成长过程,发现他陷入了人们常说的“富养误区”。
他妈妈在大公司做领导,爸爸是律师,从小他就被送到教两种语言的幼儿园,上数学提高班和钢琴课,就连交朋友也要经过爸妈同意。
为了备战高考,他的妈妈竟然辞掉了工作,专门在家陪他学习。每天凌晨四点,她就开始忙碌,只为给他做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
这种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虽然让小李在同龄人中显得很出色,但也减少了他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
心理学家李孟华认为,这类被称为“童年富裕症”的人内心有着严重的问题。
他们认为自己值得受到好的对待,一旦碰到批评或是遇到困难,就会觉得世界对自己不公平。
小李在他的辞职信里说:“我从小到大一直很受宠,为什么现在要受这种委屈?”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长期受到过多保护造成的。
小李在大学里上《管理学原理》这门课时,根本没意识到,实际工作中的职场不只是需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他在身上明显体现了高校课程与就业市场不匹配的问题。
他的毕业论文《数字化时代的组织变革》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就连做一个PPT都要改上好几遍。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在2009年的调查,78%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够强,而高校对此的反应却显得滞后。
一位来自顶尖大学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教学内容已经有十年没有更新了,但职场早就变了样。” 这种脱节导致很多高材生在找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学历的优势似乎也不如从前了。
要知道,除了教育和家庭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加重了高学历青年的困境。
2023年,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球15到29岁的年轻人中有11.2%既没有工作,也没有上学或参加培训。
据中国经济网2024年的调查,在中国农村青年变成城市居民的过程中,有65%的家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啃老”现象。
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社会上对“成功”的单一看法就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
小李以前想参加公务员考试,但面对七百人竞争一个名额的激烈情况,他最终选择了放弃。他说:“要是考不上,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想法,让很多年轻人在面对激烈竞争时选择退缩。
就像韩国的“隐居族”一样,他们通过“躺平”来对抗社会的压力,却在虚拟的世界里越走越远。
小李的房间里堆满了几十个空药瓶,他患有中度抑郁和焦虑,但却不愿去看医生。
根据中国科普网在2021年的调查,75.4%的“尼特族”(即不升学、不就业、也不接受职业训练的年轻人)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其中有30%的人曾经尝试过自杀。这种情况在高学历的“啃老族”中尤为常见。
心理医生在研究小李的情况时发现,他的“孩子气”性格是因为长时间依赖别人。
从小到大,父母什么都替他安排好了,他没学过自己做决定。工作后遇到压力时,他下意识地选择了逃避,就像小孩子一样躲开了现实。
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里叫做“功能丧失症”。
曹家渡街道救助所在静安区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他们利用一系列的就业支持措施来帮助“啃老族”重新找工作,这些措施包括就业指导、逐步减少低保福利以及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这种 \"全周期\" 服务模式,让小王从 \"躺平\" 状态中走出来,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提出“有条件啃老”这个观点,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他认为,年轻人毕业后可以用两三年时间探索自我,就像导演饺子在“啃老”期间创作出《哪吒》。
这个看法虽然有人怀疑,但确实说明了一个事实:传统的“生活节奏”正在发生变化,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尝试机会来犯错和学习。
在社会层面,国家通过财政资金支持一些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参与各种社会服务项目,为那些依赖父母生活的年轻人提供了多种帮助。
比如,“移动之岛”计划通过安排宅男宅女们一起生活,帮助他们重新学会社交。
这个“社会安全网”搭建起来后,让不少曾经感到孤立的年轻人又看到了希望。
到了2024年,在父母的鼓励下,小李开始接受心理辅导,慢慢走出了自己的房间。
他开始了编程的学习之旅,尝试着做起了远程工作,虽然这条路布满了挑战,但他终于踏出了那关键的第一步。
当我们在网上激烈争论“自甘堕落”和“时代弃儿”时,或许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为那些被折断翅膀的年轻人,搭建一个重新起飞的平台?
这不仅是家庭的事,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创通网-专业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炒股-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