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留意到一些偏瘫患者行走时的独特姿态:有人患侧肢体画圈,有人则是小腿外甩。这些看似不同的表现,其实都归属于偏瘫这个大范畴下的不同形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异常步态?
这些看似奇怪的动作,其实是大脑损伤后,身体为了代偿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偏瘫的根本原因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中风),这破坏了大脑对下级神经的精细调控。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肌肉或痉挛僵硬或松弛)、肌力下降(难以主动有力收缩肌肉)以及运动控制障碍(丧失协调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
患者为了能“走起来”,只能利用健康一侧的肢体,以及一些原始的、不需要精细控制的反射性动作来带动身体前进,从而形成了各种特征性的步态。
常见的异常步态类型
1. 划圈步态(最常见)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患者行走时,患侧的腿会先向外抬起,再向内划一个半圆,像钟摆一样绕过身体前方。
展开剩余71%- 原因:主要是由于下肢伸肌痉挛。
- 髋关节:内收、内旋肌群紧张,导致腿“夹”得紧。
- 膝关节:伸肌(股四头肌)紧张,导致膝盖僵硬、无法弯曲。
- 踝关节:足下垂、内翻,脚尖无法抬起。
为了让僵硬的脚能离地并向前迈步,患者只能整个将腿抬起,然后划圈。
2. 甩腿步态
患腿在摆动时,会像钟摆一样,向外侧甩出去,然后重重地落回地面。
- 原因:主要是由于股四头肌(伸膝肌)瘫痪。
- 膝关节在摆动期无法主动伸直,导致小腿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
- 为了让脚不拖地,患者需要借助髋关节的力量将整条腿甩出去,以获得足够的步幅。
3. 足下垂步态
患者走路时,患侧脚尖无法抬起,导致脚尖拖地,发出“啪嗒”声。
- 原因:主要是胫前肌瘫痪,导致踝关节无法完成“背屈”动作(勾脚尖)。
- 这是很多偏瘫患者早期都会遇到的问题,是形成划圈步态的基础。
如何科学改善?
改善的核心是降低痉挛、提升肌力、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早期干预,待病情稳定后,应立刻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展训练,且越早进行效果越佳。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实施,包括进行被动或主动活动以维持关节活动度、避免僵硬;对痉挛肌肉(如小腿后侧、大腿内侧肌肉)进行针对性拉伸;对瘫痪或无力的肌肉(如胫前肌、臀中肌)开展肌力训练;还可借助平行杠或助行器进行步态训练,练习正确走路的分解动作。
温馨提醒
个体化方案:每位患者的损伤程度、恢复潜力都不同,必须由专业康复团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耐心与坚持:偏瘫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康复师的共同努力与坚持。
发布于:广东省创通网-专业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炒股-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