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族财富重排,汇川技术站在的十字路口)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2025年9月,历经四年的分步实施,汇川技术(300124.SZ)实际控制人朱兴明向其女朱瀚玥的股权赠与计划终于完成了交割。赠与后朱瀚玥已持有汇川投资21.7%的股权,并直接持有汇川技术0.76%的股权,而汇川投资直接控制汇川技术17.29%的股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完成了股权交割,朱瀚玥仍通过表决权委托的方式将所持股份的表决权无条件委托给朱兴明行使,确保了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朱兴明与前妻钟进的离婚与股权分割,及钟进减持约21亿元公司股权的情况,也再次被市场所讨论。在实控人家族财富传承安排稳步推进的同时,汇川技术分拆联合动力上市也已通过了深交所的审核,目前汇川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不过,在汇川技术深度切入新能源与轨道交通业务后,收入结构的变化也让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从2020年的37.98%下滑至2024年的28.7%,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则从2021年的74.13天增至2024年的94.8天。春风得意的汇川技术,又能否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在公司收入增长与企业财务健康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呢?
从华为到上市公司:一位技术型企业家的创业之路
资料显示,朱兴明,1967年3月出生于湖南岳阳,是典型的"技术派"企业家。他1985年考入燕山大学无线电专业,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研究生。毕业后,他南下深圳,加入当时如日中天的华为电气部门,后随着华为将电气业务出售给艾默生,而成为艾默生的高管。
根据公司公告和公开资料,朱兴明在华为系企业中,深度参与了变频器从研发到量产的全过程。在外企的工作经验,又增强了他的管理能力。2001年底,朱兴明从外企平台退出,搭建了核心团队,进行了创业。
2003年,朱兴明联合一批同样出身于华为电气或艾默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共同创办了深圳市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便聚焦于当时国产化率极低的变频器领域,特别是技术壁垒较高的矢量变频技术。
2004年,汇川技术推出了通用变频器MD280;2006年公司成立了汇川控制布局PLC;2007年又进军伺服系统;2008年汇川技术还前瞻性地组建了汽车电子事业部,成为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领域的企业之一。
2010年,汇川技术在创业板成功上市(300124.SZ)。上市后,公司通过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方式加速多元化布局。企业先后收购了江苏经纬(轨道交通)、上海莱恩(工业传动)、贝思特(电梯配套)等公司,以此切入了轨道交通、通用自动化、智慧电梯等市场。
2018年汇川技术与英飞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更与小米汽车合作参与了超级电机研发,从而进一步深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单一变频器供应商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汇川技术已成长为覆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等领域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
多元化战略下的业务结构变迁:从"一枝独秀"到"多轮驱动"
汇川技术的业务结构已从早期的"一枝独秀"演变为"多轮驱动"。在产品线快速扩张的同时,汇川技术的收入也以较高的增速保持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70.41亿元,同比增长21.77%;2025年上半年,汇川技术营收达205.1亿元,同比增长26.73%。
支持汇川技术收入增长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即通用自动化(含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慧电梯电气。其中,通用自动化业务作为公司历史最悠久的板块,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的收入在当期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为42.94%,毛利率为44.51%,是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
而汇川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迅猛,2025年收入占比已达到45.18%,是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但其毛利率仅为17.45%;智慧电梯电气业务收入占比为11.25%,其毛利率为24.38%,高于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结构的变化,也使得汇川技术在2023年、2024年间公司增收难增利。
汇川技术深度切入低毛利率的新能源板块,是其战略主动选择的结果。公开资料显示,到2024年,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市场份额达28.3%,低压变频器和中高压变频器市场份额均为18.6%,小型PLC市场份额也有14.3%,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8.8%,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汇川技术的电机控制器市占率,也已稳居第三方供应商第一,但相较于其他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汇川技术正在积极推进分拆新能源业务子公司联合动力的独立上市。资料显示,联合动力的分拆上市申请已获深交所审核通过,此次IPO计划募集资金超48亿元。分拆后,汇川技术对联合动力的持股比例将从94.51%降至约70.88%,但仍为绝对控股股东,财务报表也将继续合并。
家族传承与财务隐忧:规模扩张下的家族财富管理与盈利挑战
而在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汇川技术实控人朱兴明的个人生活与其对家族财富的安排引发了市场的关注。2021年7月,朱兴明与其前妻钟进办理了离婚手续,将其直接持有的7030.03万股汇川技术股票分割给了前妻,按当时股价计算,对应市值约53.9亿元。据市场预计,此后四年间,钟进已减持约2747.8万股,套现金额约21亿元。
实控人离婚后不久的2021年9月,朱兴明还与其女朱瀚玥签署了《赠与协议》,拟将其持有的2060.21万股汇川技术股票及汇川投资21.7%的股权无偿赠与朱瀚玥,整个赠与过程从2021年9月持续至2025年9月。
通过"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设计,朱瀚玥获得了相应股权的财产权,但将表决权无条件委托给朱兴明行使,确保了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截至2025年9月,朱兴明通过直接持股、间接控制及表决权委托,实际控制公司19.38%股份的表决权。
然而,家族传承的平稳安排难掩汇川技术经营面临的挑战。随着汇川技术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占比的快速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020年的37.98%下滑至2024年的28.7%。这一趋势演变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低毛利率但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对整体毛利率的"稀释效应";二是通用自动化领域面临行业性价格竞争压力,资料显示,2024年离散自动化市场价格同比下降约5%。
更严峻的是,深度涉足汽车供应链的汇川技术,其营运资金已出现了压力。数据显示,汇川技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74.13天增至2024年的94.8天,同期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有所延长。
2025年上半年,汇川技术的应收账款与应付票据账面总额已高达140.2亿元,在当期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已接近70%;同期公司有183.9亿元的应付账款与应付票据未支付,而当期公司的营业成本仅为143.1亿元。
目前深耕技术的汇川技术,在机器人、数字化和全球化领域的布局为其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如何在规模扩张与财务健康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考验。对于这家由技术专家创办的企业而言,从"技术驱动"向"技术与精细化管理双轮驱动"的转型,或许比技术突破更为重要。
在这一过程中,实控人朱兴明能否在家族传承与企业治理间找到最优解,同样值得关注。随着向女儿朱瀚玥的股权赠与全部交割完成,汇川技术的控制权结构已进入新阶段,但经营权的交接路径仍不明朗,这或将影响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连续性。(思维财经出品)■
创通网-专业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炒股-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